• Home

    首 页
  • Hezhen
    Introduction

    和真简介
  • Psychological
    experts

    心理专家
  • Curriculum
    Salon

    课程沙龙
  • Informal
    essay

    咨询师随笔
  • Psychological
    test

    心理测试
  • Consulting
    Guide

    服务指南
  • Contact us

    联系我们
  • 谁能帮到您?
    • 吴理

      职称:督导专家 1000元/50分钟
      擅长方向: 精神动力学的个体、夫妻和团体。 …详情

      吴于群

      职称:督导专家 1000元/50分钟
      擅长方向: 情绪问题,人际关系,家庭婚恋情感,心理创伤,大学生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发展,学…详情

      冯现刚

      职称:督导专家 1000元/50分钟
      擅长方向: 婚恋情感;压力情绪管理;人际交往困扰;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;人格的缺陷与发展…详情

      武晓艳

      职称:首席心理咨询师 800元/50分钟
      擅长方向: 婚恋情感、亲子亲密关系问题、人际交往困扰、代际创伤、压力与情绪管理等心理咨询…详情

      莫雪萍

      职称:首席心理咨询师 800元/50分钟
      擅长方向: 成长困惑、人际关系困扰、情感困扰及创伤等问题。…详情

      廖畅

      职称:首席心理咨询师 700元/50分钟
      擅长方向: 焦虑、抑郁、强迫等情绪问题;家庭婚恋情感问题;儿童青少年学习和行为问题;压力…详情

      吴佩营

      职称:资深心理咨询师 700元/50分钟
      擅长方向: 婚恋情感、青少年儿童成长问题、亲子教育、职场压力、创伤治疗及个人成长等。 …详情

      杨翠红

      职称:资深心理咨询师 700元/50分钟
      擅长方向: 情绪问题、人际沟通、职业规划、职场压力管理、婚姻恋爱、青少年成长、亲子关系、…详情

      王海青

      职称:高级心理咨询师 600元/50分钟
      擅长方向: 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; 婚恋情感两性关系咨询; 原生家庭及亲子教育; 儿童青少…详情

    相关文章推荐
    最新文章推荐
    咨询师随笔

    主页 > 咨询师随笔 >

    禅修,包罗心理学之万象——周琼

    来源:和真心理 | 作者:周琼 |时间:2018-07-18 16:50| 浏览次数:


    文|广州和真心理资深咨询师 周琼
     
    向内探索久了,会自然而然,走向更深的自我觉察,走向内观禅修,进而走向佛学……
    因为,这就是心的道路啊,心想要,窥见内心的全貌。
    无关宗教,只关真相。

     
    (提示:此文4000字,阅读约需10分钟,读者须具备心理学基本知识。)
     
           一个意外的发现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发现呀,内观禅修包罗万象。各大心理学派的核心理论,他们对心的理解,在禅修中可以一个个遇到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随口说几个哈。有感而发,不求体系、不求正确,只是表达一下自己最近都觉察到了什么。如此而已。
     
    1
           观照、觉察的过程,就是一个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。也是心理咨询过程中“澄清”的过程。而“潜意识意识化”、“澄清”,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操过程中常用的概念和咨询手法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不同的是,禅修不对任何事情赋予概念。在观照中,没有意识与潜意识之分,因为一切都摆在那里,无所谓“显”与“潜”。只看自己觉察到了,还是没有觉察到——这两种基本事实。觉察到了,就知道。知道,就是“有意识”的状态。没有觉察到,但事实上生命却被一些无形的力量在影响——这个部分,被精神分析称为潜意识或无意识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学过精神分析的人,去观察自己思维的状态,也许会发笑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因为那就是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。外在的一个景象、一个事件、一句话,眼耳鼻舌身意,六根门产生的觉受,会勾出内心的一些感觉,或者回忆。这些感觉和回忆,会勾出更多的感受、情绪、分析、判断,或者在情绪的刺激下,会引发行为冲动……这一系列的过程,貌似杂乱无章,实则都前后相续,彼此间各有因缘。如果你不去打断它,不被它自发呈现的东西所惊吓,甚至直接被情绪牵引,见诸行动,一些过去“想不通”的事,可能被重新看见,产生新的理解。或者,在观察思维的过程中,看到自己的模式。比如幼年时被蛇咬过,以后看见任何条索状的东西都心生恐惧,并迅速逃跑。一遍遍看到这些模式,对事情的反应就会有不同,慢慢地,有些事情就“通”了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难点在于,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,是在咨询师的陪伴下,在一种清晰的设置框架中呈现的。当事人如对咨询师足够信任,就可安心地联想下去——无论内心出现什么,总有人陪着他去面对。进而有机会呈现内心的心结,释放瘀堵,“讲着讲着,就把心给讲顺了”。而禅修中,自己一个人观内心活动,因无边无际,难免畏行。兼之很多禅师都会教导修行者不要“打妄想”,不要被思维带走,因而不容易去锻炼自己对思维和情绪的觉知力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初学禅修时,一进入观照状态,很容易对内在发生的种种产生评判,继而不自觉地控制、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念头。后来意识到,那不是觉察,用精神分析的话语来说,那是“超我”在工作。但如果当下能意识到那是“超我”,并且去观照“超我”如何运行,说明“觉知”又归位了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 “超我”,是人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自动反应,它很严苛,但它保护着自己能在艰难的环境中存活并发展,使自己不至于被常常惹事生非的“本我”带进沟里。但另一方面,这种不由分说的管制,由于缺乏智慧,它只是一刀切地将人锁定在某种惯性的牢笼中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 此外,移情、强迫性重复也是精神分析中核心的概念。不用说,那是禅修中所能看到的,最令人痛苦的部分之一(详见 凝视人性的枷锁)。很多正念大师也把这个称之为惯性模式或者自动导航模式。不过深入观照,会看到这些模式形成,是一个不断累积发展的过程,有非常多的因缘,远远超越人的早年经历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 精神分析曾被称为“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用于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最好的工具”。这个学科的确发现了很多内心运行的“秘密”,实际操作中也找到了很多让心结释放的方法。不过对深入的禅修者而者,精神分析所探索到的,仍然只是心的一些面向,远非全部。毕竟,人的内心世界如此浩淼无穷。
     
     
    2
            禅修和心理学,都在探索心。到底什么是心呢?
     
            简而概之,能感知的,就是心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 在完全不了解“心”的时候,以为,心必然是一个全然智慧的东西。只是自己不懂怎么使用她。慢慢去觉察,发现它有两个部分:一个是自动感知的部分。另一个,是带着觉察去感知的部分。
      
            前者,仿佛一个被设定了程序的永动机,一台精密仪器,按照因果定律,不断地、自动地,生产出人的感受、情绪、认知、观念、反应等等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 比如,小孩子被滚水烫到的瞬间,会有非常痛的感觉。这感觉让人害怕、恐慌。这些情绪会催生至少两个认知:1、烫水很可怕、会伤人。2、我对烫水无能为力。此后遇到冒热气的水或液体,他就会绕行。哪怕长大成人,也许在其它方面很勇敢,对烫水却可能依然有畏惧感。这一系列的感受、认知和反应,貌似都是人的主动认知,其实全是自动反应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因为,如果是后者,即,若处于一种带着觉察的感知状态,心不会被长期困在一个点里。心有可能留意到,烫水只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才伤人,比如不小心被碰翻在身上。即使幼年时无法觉察,长大后,如果带着觉知去看自己面对烫水的反应,有可能留意到,当看到热水时,内心会无法控制地升起恐慌。这恐慌又会推动自己迅速避开。这一系列内心戏里,含着一个固化的认知:自己依然对烫水无能为力,依然会被它严重地伤害到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这个部分,跟心理学中认知行为疗法,以及精神分析中所说的强迫性重复,是不是很相似呢?
     
           当然,这只是一个例子。或者,可被视为一个隐喻。生命中大量的创伤事件,以及由此引发的模式化反应,大抵都有这样的生长轨迹。几乎所有强烈的情绪、疯狂的行为背后,都裹挟着一团极硬极痛的认知——自动认知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禅修的过程中,每天都可以观照到很多类似的自动反应模式:六根门(眼耳鼻舌身意)在接触外境时,会引发某些感受,这感受又会闪电般地勾引出某些回忆,唤起某些情绪,这些情绪又会形成认知。类似的事件多次重复,会自动形成固化的认知。创伤性的事件,因为引发强烈而难以承载的痛苦,亦会瞬间凝结出固化的认知。环环相扣,反复循环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都说人是灵性动物,但这个部分,却让人看到一种机械性。完全自然运行,无人主宰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不服气么?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服气。但这个感觉,也是一种自动反应。因为,如果你有觉察,你会开始转向自己当下的状态,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念头是如何升起,又如何不由自主地,想要作出反应。而这份觉察,也许是惟一的途径,可以将人从一种与其它植物、动物无异的生物,提升到灵性的境界。
     
     
    3
            有时打坐,看着脑海里浮现的种种意象,会忍不住用对梦和沙画的方式,去理解和探索。因为那些意象,又像是沙盘,又像是梦——沙盘和梦的工作,都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核心的内容。有时因缘巧合,能看到意象自行展开,发展下去,那不就是荣格最常用的积极想象么?当然大多数时候不行,因为意象来得快,去得也快。觉察中稍有企图,意象就消散了,没了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 不过常常可以看到,思维和情绪,如何幻化为意象。这个过程,仿佛看着梦如何发生。是奇妙又有趣的过程。
     
    4
     
           禅修中,除了觉察身心现象之外,还有一个核心的内容,是觉察“觉察的心”在以什么样的态度工作,她与被觉察者之间的关系如何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这个过程中,可以生动地看到心理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的演绎。过去的关系模式,是如何重现在觉察者与被觉察对象之间。在生活中惯于控制与被控制者,其内在的觉察者也会不断地调控被觉察对象,看到呼吸调呼吸,看到坐姿调坐姿。看到情绪,调情绪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如前所述,最初,心并不知道何谓觉察。一打坐,说要觉察,跳出来的却是“超我”,对身心现象各种调整、批判、压制,或者逃避……当学着去观照这个“超我”的部分,觉察才开始慢慢启动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在这个过程中,会理解到人本主义奠基人罗杰斯提出的“无条件积极关注”是多么重要。人的身心有一套自然运作的规律,人为的干涉、调校,都只会适得其反。而无评判、无分别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(这里的“积极”,我理解是咨询师或内在的“觉察者”在觉知的情境下,相信个体或身心会自动走向净化和圆满),才有可能看见和看清心的实相,让心对各种情境产生真正的认知和理解。这份理解,可望改变固化的认知,消融心的障碍,切断强迫性重复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与此类似的是荣格的内在“容器”功能,以及卡尔夫的沙盘游戏治疗中强调的“自由与保护的空间”。在觉知状态下,内在的觉察者若能对所有升起的身心觉受,都怀着尊重的、中立的态度,允许一切身心现象自由呈现,对心的理解,会有全然不同的质量。
     
    5
           事实上,这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。目前全世界有数百种心理学学派和疗法。但无论哪种学派,研究的重点,都是心。而禅修中修“观”的部分,则是对心的全然探索。在这里,禅修者可以抵达心的不同面向,乃至所有的面向。因而,必然地,会“巧遇”到不同心理学学派对内心世界的诠释和理解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只是我自己对心的探索还非常有限,仍在瞎子摸象的阶段,只能泛泛而谈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体会到某些理论的精彩之处,它们显示学科创始人抵达了心的某些实相。而某些理论则让人有格格不入之感。不确定理论的提出者是否深入地探索过心的世界,但似乎他把一些表象,当成了实相。实操层面,尤其如此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——当然,除了大成就者,有谁敢说自己就走完了心的所有面向了呢?人类对心的了知,尤其是心理学界对心的了知,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这种探索和发展,不仅包括个人对自性的了知,也包括如何找到适宜的、接地气的方式,辅助来访者探索他们的心——至少,这是我当前的身份所关心的问题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对我而言,内观不仅是一个探索心的究竟法门,也带来即时的疗愈。观照的过程,是跳脱开去,看问题的过程,因而能理解问题的本质,对有缘人而言,能相对快地疏通内心瘀堵、消融心理障碍,疗效甚显,其对整个人格的影响,亦极为深远。但相对大部分现代都市人而言,这种方法也许有点“虚”,难以把握。更核心的原因在于,一个人与自己的关系趋向紧张时,较难在觉察中保持中立开放的态度,因而难以深入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相对而言,心理咨询的方法,要“实”得多。尤其是,对咨访关系的重视、对自由表达的尊重和抱持,非常有助于来访者重塑与自己的关系,助其建立内在的容器,来容纳和消化过去无力承载的情绪和感受。弱点在于,绝大部分心理咨询疗法很难真正跳脱开去。仍在问题中寻找答案,并且想要疗愈的动机太强,致使心结不能自然呈现、发展。一些来访者可能咨询多年,仍陷在问题之中。
     
           两者如何结合,相互借鉴,也许是当代中国在发展本土化心理学过程中,需要探索和深思的问题。